农学院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学院动态

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院动态 >> 学院新闻

【立德树人】李俊凯:种植之前先做土,做土之前先育人

发布日期:2020-05-12 16:16:31    作者:     点击:

李俊凯简介:男,196910月生,湖北荆门人,中共党员,教授,农药学博士,博士研究生导师,yl34511线路中心院长,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,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理事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评专家,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。目前,主要承担yl34511线路中心研究生和本科生《新农药研究与开发》、《仪器分析》、《植物化学保护学》、《农药分析与残留检测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;近年来,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;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;主持横向项目80余项;在《Pest Management Science》、《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》、《Analytica Chimica Acta》、《Microchim Acta》、《中国农业科学》和《农药学学报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,被SCI收录28篇;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,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,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。截止目前已毕业的9届研究生(仅全日制研究生)共16人中,有4位获得国家奖学金;有4位考取了国内知名大学的博士研究生;所指导的研究生在SCI刊源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8篇。


通讯社讯(通讯员 万钰 谭亮魁)他是博学笃行的高校学者,在“严谨治学”的天地里,耕耘着硕果累累;他是明辨慎思的农药专家,在“埋首科研”的征程中,谱写着华章阵阵;他是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,在“潜心育人”的沃土上,浇灌着繁花朵朵。任数十载岁月流转,他初心不改,矢志不渝。对待事业,永远专注而执着,仿佛呵护一株幼苗茁壮成长,施肥、打药、除草……竭尽全力,从未懈怠。积极参与学科建设、全力投身科研攻关、耐心指导学生成长……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在明明德、在亲民、在止于至善”的大学之道,以及“立德树人”的崇高风范。他,就是农学院院长李俊凯教授。

1452D

严谨治学:尽抒“春风十里”之情

“在西校区4号教学楼3层正对走廊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,我清楚地记得,两边各摆着长长的书架。路过的时候,透过干净的玻璃,能看到上面整齐陈列着‘杂草、昆虫、植物病理、农药、化学’等各式各样的典藏书籍……”

谈及对李俊凯教授的最初印象,研究生韩飞感慨万千:“那时,李老师还未搬至农科大楼办公,我也还在本科学习阶段,因请教专业课问题,兴致勃勃地跑到了4教,仅仅是路过办公室,不经意的一瞥,就被他深深打动。”

实际上,李教授收藏的这些书籍,有好多已经绝版了,在市面上已买不到。为了便于自己钻研基础理论,也减轻同学们寻找资料的压力,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从其他高校“借”来这些宝贝,不仅自己仔细研读,还大方的与他人分享,深受农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。

课堂上的李教授,神采飞扬,幽默风趣,用其独特的个人魅力,涤荡着学生的心灵。

戴一副金属白边的眼镜,穿一身干净利落的冲锋衣,手中夹一本厚厚的教案,朴实无华的外表中流露着温润如玉的气质。为研究生讲授《仪器分析》课程时,初次见面,李教授总是用一段亲切的自我介绍,迅速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。

“我就是个卖农药的,但现代农业发展,最好少用农药。农药应该成为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最后手段”。松弛有度的课堂气氛里,他总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,将枯燥生硬的理论知识讲授得生动传神,令同学们觉得既轻松惬意,又意犹未尽。不少同学因为深深地沉醉于李教授融会贯通的知识讲解,每节课都会早早赶到教室,抢坐在第一排。

“记得刚读研时,有一段时间,我在忙着对草种子进行催芽,用过的纱布应及时清洗晾干以备它用,但因为我的粗心大意,有一次忘了收拾,让纱布在窗子旁边放了好几天,以至于都有点发臭了。”研究生李旭军回忆起这段尴尬又感动的“往事”。

“那天下午吃过晚饭,我回到实验室,看见李老师在水池旁边洗东西,心里想着要去帮老师,于是快步走近,仔细一看才发现,老师在帮我清洗发臭的纱布。”

“这是谁干的?”李教授问。“对不起,老师,是我。”李旭军怯怯地回答。

没有严厉的批评,李教授只是继续着手上的动作。良久,他转过身,对上学生紧张的视线,不自觉露出了微笑,安慰道:“别紧张,以后要记得,做完实验必须及时清洗用品,做好善后工作。只有这样,下次实验才会更加得心应手。”

就这样,李旭军静静地站在李教授的身旁,听着老师慈祥的话语,看着老师娴熟的操作,心里不禁感叹:“能有如此严于律己、宽容和善的老师,真好!”

“我钦佩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、踏实的学者风骨!”研究生张敏如是说道。

“他是值得尊重的好老师、好学者、好领导,纵然日常事务繁忙,但却从未忽视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呵护。”每年硕士论文开题或答辩,李教授都会逐字逐句地指导学生,帮忙修改报告或正文。正是源于这种对学术的崇敬,督促着他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一切。甚至在答辩的前一天,为了打磨学生的行文及PPT,他选择彻夜不眠,提出自己的意见,亲自动手调整,进行一遍预演。结束时,往往已经临近天明,他嘱咐学生赶快去养精蓄锐,自己却又继续写其他材料。

埋首科研:常赋“桥边红药”之心

毛巾、牙刷、牙膏、剃须刀……这些原本只会出现在家里的洗漱用品,却常年整齐地摆放在李俊凯教授的办公室里。缘何如此?故事还需慢慢道来……

作为农药学领域的专家,李教授对“天然源农药及其传导性研究”有着一种近乎“偏执”的热情。他常说,只有锲而不舍地探索,早日攻克高效生物农药的难关,才能实现国家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。连续获批的3个国家基金项目,始终坚守固定的基础研究方向,参与的国家行业专项,始终锚定实际应用的目标。巨大的科研压力背后,他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,自2015年当选为院长后,作为农学院的“当家人”,肩上的责任就更沉了。每天忙完了各种行政事务,夜深人静时,他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。

“很多事虽然是‘身不由己’,但既然做了选择,便只能风雨兼程。”李教授总是这样自我调侃。为了达成设定的科研目标,他经常回不了家,索性窝在十平米的办公室里,挤出宝贵的休息时间,加班至深夜,甚至通宵达旦,实在困得不行了,就缩在沙发上假寐一会儿。因此,他的办公室从来没缺过洗漱用品,他的车,经常通宵停在西校区农科楼下,陪着主人加班。

“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,‘真知’和‘实干’永远是最值得被珍惜的品质!”李教授常常与学生畅谈人生和理想,把看似大而无形的内容给具象化,叮嘱他们:“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,必须有‘持之以恒的毅力’和‘迎难而上的勇气’。”

正所谓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,李教授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
每天无论有多忙,李教授都会想办法挤出时间,阅读外文文献,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进展。他说,坚持成习惯以后,外文文献仿佛已经是生活的必需品,不完成就会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,不踏实。在实验室里,每学期有近20名博士、硕士、本科生专心科研。作为指导老师,李教授总是认真观察、悉心指导、督促进度,经常带着学生深入田间,观察病、虫、草害的发生特点及过程,引领学生把基础性研究做扎实。他说,唯有如此,才能够真正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,促进“三农事业”的发展。

“他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!”研究生韩飞难忘与李教授相处的点滴。“在自己所带的研究团队中,有不少同学都来自农村,家境贫寒。了解情况后,李老师立马鼓励大家多参与一些横向的田间试验项目,并承诺尽量多给大家一些补助。”他常说:“如此,你们既可得到实际的锻炼,也能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。”

“农学人”都深谙科研的艰辛与困苦,在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中,无论老师或学生,遭遇瓶颈期早已是家常便饭。硕、博研究生团体中,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言:“若不在科研中褪去身上一层皮,那就不叫在学农的天地里走过一趟!”可在李教授的门下,同学们即便遭遇了挫折,也从来不会灰心失意。因为他们深知,自己身后有一个像大树般巍峨挺立的人,会为他们遮风避雨,提供温暖支持。

实验仪器不完善?他只要知晓了,便会像“变戏法”般迅速联络一圈,再为学生及时送达。实验方法有漏洞?他一旦发现了,就会耐心地坐在学生身旁,陪他们一起寻找突破口。田间项目太辛苦?他索性雇几名当地的“老农”,一是借其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,二是减轻孩子们的工作量。“在科研中你遇到任何困难,李老师都会提供各式各样的帮助。”“他就是这样平易近人,温暖和善,循循善诱,教书育人!”学生对李教授的称赞不绝于耳。

他不仅是学生口中的好老师,更是多家农药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好顾问、好帮手。多年来,只要农药企业有需求,他再苦再累,都会如约出现在公司的车间;只要农民有需求,他都会按时到达田间地头。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产品生产过程中,因质量控制技术遇到难题,联系李教授后,他亲临公司,用了3天时间,不仅建立了质量检测的全套技术体系,而且手把手教会质控人员,还拿出一天时间为公司技术工人进行了系统培训;湖北保康农业支柱产业的核桃根腐病,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,保康县科技局找到yl34511线路中心科技处,李教授得知后,带领研究生一头扎到保康山区,花了几年的时间,不仅解决了根腐病的防治,而且相关成果获得襄阳市科技进步奖,李教授个人也因此获得襄阳市科技合作“隆中奖”。

潜心育人:终得“荠麦弥望”之景

20179月,因为面临毕业和求职,农学院14级硕士研究生朱祥深感压力之大。然而,在与李俊凯教授的一次聊天中,他的人生轨迹悄悄地发生着变化……

还未发表符合毕业条件的论文,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六级,朱祥有点着急了。作为导师,李教授语重心长地与他聊了很久。“实验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,不如这样,你搬进我办公室隔壁的4063实验室预备室,好好地自我沉淀。专心研读几百篇科研文献,争取把自己的实验内容整理出来,发表一篇英文的SCI;同时借此机会,尽快应对英语六级发起的挑战。”闻言,朱祥点了点头,决定背水一战。

就这样,在拥挤的预备室,在一张书桌旁,在随后的三个月里,除了吃喝睡觉,朱祥把自己“关”起来,废寝忘食地看完了200多篇外文文献,并结合实验数据,撰写出英语论文,与导师商量后反复修改,积极备战即将到来的英语六级考试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上百天的努力与付出,终于换得了沉甸甸的回报。

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夕,朱祥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SCI论文,同时,以不错的分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。后来,因成绩优异、表现突出,他怀着对母校的热爱以及对科研的热情,继续留在本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。其后一年中,他陆续发表了3SCI,其中1篇在一区SCI期刊作为封面论文发表,并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。

“那一次与李老师的深度谈话,触及了我的灵魂,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理想。”忆及当初,朱祥颇为感慨,“能够顺利走上科研之路,离不开导师的点拨与指导,我非常感恩!”而师生间的这次交谈,在农学院被传为一段佳话。

“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,如春雨般温润绵长,感人至深。”研究生张敏讲述了自己在实验进展不顺利时,李教授及时伸出援手的故事。“2018年的下半年,由于一些客观原因,我错过了实验的最佳时期,在荆州地区已经看不到水稻,更不幸的是,温室培养的水稻也出现了问题,我的心情万分焦虑。”得知学生困境的李教授,立马掏出手机联系远在海南的同行,3天后一批茁壮的水稻苗从海南到达了实验室。不仅如此,他还竭力地为张敏寻找了一个最适宜水稻生长的温室,安抚了她焦灼的心,鼓励她集中精力潜心研究。

“他有着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。”在农学院这片温暖的园地里,有关李教授关注学生科研进展、竭尽全力提供帮助的故事,难以道尽。

研究生赵炽娜也难以忘怀,在自己进行科研实验的摸索阶段,总是屡次失败,令其苦恼万分。就在心情特别烦闷之时,李教授及时询问了她的进展,得知不顺利,先是让其重述了一遍实验步骤,再根据学生可能忽视的细节进行了重点讲解。

“听完之后我茅塞顿开,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。”赵炽娜说,感谢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法,并及时提出了宝贵意见,使我最终获得成功。“这种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值得敬佩,能够成为李老师的学生是我莫大的福分!”

“小伙子,你知不知道危害水稻的稻飞虱有哪几种?其发生特点分别是什么?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?防治方法涵盖哪些?化学防治手段包含哪些农药?作用机理又是什么?”2014年一个初夏的午后,坐在电脑前专心办公的李教授,突然回过头来,看向当时还在本科阶段学习的韩飞,一连串的发问,把正在找书的他给问懵了。

由于专业课野外实习,韩飞在学校图书馆里没找到需要的资料,几经周折打听到李教授那里正好有一本,于是壮着胆子跑到了李教授的办公室请求借书。“没问题,靠左手边第一个书柜中间第二层,你自己找到了拿去看看。”去的路上,韩飞心中还非常忐忑,没想到李教授闻言,爽快答应了。

“老师发问的那一刻,我触电似地楞在原地,整个大脑一片空白,支支吾吾地说了声‘不知道’。没想到,他只是和蔼一笑,继续说道,来,我告诉你。”

随后,李教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,将刚刚向学生抛出的问题全部娓娓道来,直到下午五点多,才愉快地结束师生之间的交谈。韩飞同学感慨地说:“老师的耐心讲解揭开了稻飞虱神秘的面纱,帮我了解了更多有关病虫害防治的知识。回宿舍的路上,我还沉浸在李老师神采飞扬的讲授之中,更被其扎实的专业功底、严谨的科研态度、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,这也是我大学毕业时毅然决定报考yl34511线路中心的原因。”


“他有着‘阳春白雪’的学术造诣与品德修养,更有着‘下里巴人’的待人态度和处世之道。”无论是思想、教学、科研、生活的任何方面,李俊凯教授都用精益求精的品质,赢得了同事和学生的尊敬与赞赏,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榜样。

(责任编辑 万钰)

新闻来源:长大新闻网 http://news.yangtzeu.edu.cn/info/1005/25407.htm

返回顶部